基诺族人们在艺术方面都是有着不同的方面,而你们知道基诺族艺术方面其实也是有着许多乐器的,而你们知道其中的文化艺术是有什么吗?不妨随大师一起了解下吧。
基诺族的传统文化艺术
基诺族艺术舞蹈文化
贺新房舞
合着歌声,还有众人脚踏新竹楼篾巴的响声。酒助歌,歌助舞,通宵达旦。基诺族庆贺新房落成都要跳"刹锅克",即贺新房舞。由一个长者领头,带领众人手拉手围成个圆圈,人数不限,但圆圈留下一个口子,让后来者加入。领唱者面前置一张篾桌,上面放酒,边饮边唱。领唱者领唱一句,圈内的一领唱者起头重复领唱者唱词前一句的两个词,然后众人接下去重唱这句歌词。节奏自由急迫,音域宽广舒展。
基诺族艺术工艺品文化
基诺族视太阳鼓为神灵的化身、村寨的象征,认为它能保佑全寨人丁兴旺、五谷丰登。平时将其供放在卓巴和卓生(地位仅次于卓巴的另一长老)家里,任何人均不得随意触摸、敲击。只有卓巴宣布过年时和过年跳 大鼓舞时,以及某些特定的场合才能敲击。
制作太阳鼓是每一个寨子极为重大的活动,并有一套严格的程序。首先是选好一棵树,并择吉日杀鸡祭神砍树。砍树必须在晚上进行,不能让女人和动物看见。凿好的鼓身要放置在寨子里专设的草棚里,在天将破晓时蒙鼓面。蒙鼓前先杀鸡祭鼓,鼓面蒙好后再次举行祭 鼓仪式,欢跳大鼓舞。随后人们一路歌舞欢腾,将太阳鼓抬到卓巴或卓生家供奉。
基诺族为什么如此敬重太阳鼓呢?相传,远古的时候,天崩地裂,洪水滔滔,世上只有玛黑、玛纽兄妹得到造物主的指点,躲进蒙着牛皮的大鼓里才幸免于难。为了使人类得以繁衍,兄妹俩只好结为夫妻,生儿育女,成了基诺族的祖先。他们非常感激太阳鼓的救命之恩,于是便在每年十二月丰收喜庆之时敲击太阳鼓。儿孙们听到鼓声,便纷纷围拢大鼓,手舞足蹈,尽情欢跳,于是太阳鼓和太阳鼓舞就这样一代代传下来了。
基诺族神圣的太阳鼓(www.bmfsm.com)
每年的十二月,基诺山鲜花盛开,欢声笑语。 寨子里的卓巴(长老)敲响了牛皮大鼓。人们情不自禁 地随着鼓点围着大鼓跳起粗犷的舞蹈,这就是基诺族喜庆丰收的民族舞蹈“太阳鼓舞“。
太阳鼓是基诺族最神圣的祭器和乐器,每个村寨一 般有两面,即公鼓和母鼓。公鼓大些,母鼓稍小。鼓身用坚硬而不易开裂的圆木凿成,呈圆柱形,长约1米, 直径约50—70厘米不等。两头均用方形木钉钉住牛皮为鼓面,两端鼓身四周各有20个木柄环绕,象征太阳光芒。每端距鼓面1 0 厘米处还各开一方孔,用以系 结绳索、穿杠抬鼓。木鼓的存放不用架子,而是用绳子 吊挂起来。
基诺族艺术基诺竹筒
基诺竹筒,每个竹筒多用一节毛竹制成,一棵大毛竹可做若干个竹筒。一般多由四至七个组 成,以七个一组最为流行,而又以七个竹筒都取材于一棵竹子为佳。竹筒有大小两种,它们 不仅尺寸有别,其式样和用途也各不相同,稍大者称布姑,略小者称切克。
〔布姑〕用较粗大的毛竹筒制作,通高24厘米~36厘米,筒径7厘米~8厘米 ,上端敞口,下端底部留 有竹节,在上端筒壁一侧正下方开有一条垂直缝隙,缝长10厘米~16厘米、缝宽1厘米~2厘 米。布姑 的音高决定于筒的长短、筒径大小、缝隙的长度和宽度。用于捕猎到野牛、大野猪和马鹿等 较大野兽时敲击。
〔切克〕用稍细小的一节或两三节毛竹筒制作,通高34厘米~46厘米,筒径5 厘米~6厘米(图4),筒下 端留竹节,从竹筒的1/2处左右向上修削成斜口,不开垂直缝隙,上端只留有一片呈三 角形的部分筒壁。切克的音高与筒长、筒径和修削的斜口角度有直接关系。用于捕猎到山羊 、小野猪和麂子时敲击。
演奏时,坐奏或行奏均可。行奏时,左手持竹筒下端,筒口朝下,右手执硬木棒或毛竹片 敲击竹筒上部。木棒长24厘米、宽2厘米、厚1厘米。坐奏时,领奏者击三个或四个竹筒,并 将竹筒横于腿上,高音竹筒在外,低音竹筒在内,用一手执硬木棒演奏,发音清脆洪亮。七 个一组的布姑,由大到小的基诺语名称为尤优、革勒多、革姑、革公、春绕、春女、春卯, 按五声音阶排列,音域g-a1。有极少的村寨也使用八个或九个一组的竹筒,它们分别用于 捕到母野兽或公野兽时敲击。这是一种合奏乐器,一般多为每筒一人集群演奏,也可四五人 合击,少于七人时,其中有一或两人兼奏两三个竹筒。竹筒用后不保存,用时都临时制作。
竹筒与基诺族的狩猎生活密不可分,其它场合则不使用。按民间风俗,凡捕到大 野兽时,在猎归凯旋途中,人们都要反复唱着《回家调》、《猎获调》 ,回寨后大家分享猎物时,则唱起《到家调》、《欢庆调》,并用竹筒为其伴奏。竹筒有一定的演奏规律,已形成曲调的固定节奏伴奏型。音色丰富,音响谐和,清脆的竹筒声和粗犷的歌声,融汇于基诺人的欢乐之中。
基诺竹筒,基诺族敲击体鸣乐器,又称七轲。流行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 基诺洛克。
在祖国西南边陲景洪县的基诺山,山青林密,气候温和,竹楼点缀山寨,这里是基诺族聚居 的地方。传说基诺人的祖先,是时代随孔明南征时被“丢落”的一支人马。清初文献记 载为“攸乐”。基诺族以农业为主,男子酷爱狩猎。竹筒最早是盛水的器具,后来成了西双 版纳地区许多少数民族狩猎时敲击的响器,用于集体围猎撵山时惊吓野兽。经过基诺族人民 长期的劳动实践和不断发展,已成为七个一组的旋律乐器。每当捕到较大野兽时,猎人吹响 竹 制的“杓北”发出信号,人们便闻讯赶到现场,当即砍下毛竹制成竹筒,一路上边走边敲边 唱边舞,抬着野兽返回山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