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安族的人们在文学音乐上其实都是有着不同的艺术,而你们想进一步的了解下关于保安族的传统文化艺术是有哪些的吗?不妨随大师一起了解下吧。
保安族的传统文化艺术
保安族传统音乐民间艺术
保安族传统音乐属东亚乐系,包括民间音乐与宗教音乐两类。其宗教音乐基本与回族宗教音乐相同,主要是伊斯兰教的诵经调。民间音乐以民歌为主,也有少量乐器如与东乡族相同的吹管乐器“咪咪”,以及我国传统乐器如笛、锣、鼓、钹等。“花儿”是保安民歌的重要品种,因属山歌并多唱情爱类内容而被当地归于“野曲”一类。保安花儿是河湟花儿的一支,在唱法上真假嗓并用,旋律装饰性强,润腔细腻,演唱多用汉语,但衬词有时会夹有保安语或撒拉语,音乐风格兼具当地汉族、回族花儿之长,同时也与撒拉花儿有很多共同之处。保安花儿的常用曲调有“保安令”、“三令”、“六六儿三令”、“哎两干散令”等,其中“保安令”是本民族的特有曲调。与当地其他民族的“花儿”相比,“保安令”的曲调高亢、热情奔放,既有回、汉花儿的某些特征,又受到蒙古族、藏族民歌的影响。同时,羽调式“保安令”旋律进行中多用五度、六度、八度等大跳音程,也与撒拉族羽调式“花儿”以级进为主的进行形成鲜明的对比。
宴席曲,是保安人民在婚礼宴席间演唱的一类“家曲”类歌曲。它的内容丰富,曲调优美,节奏明快,演唱时载歌载舞,深受人们的喜爱。过去在保安族婚礼中,新娘被接到男家的当晚,全村男女都要赶到主人家闹“宴席场”。一般在晚宴过后,十几位能歌善舞的小伙子们高喊着“特郎味!歪寸热!”进门,意思是让主人拿柴草点火。之后,便有2~8位(须双数)小伙子手拉手、肩靠肩地围在燃烧的火堆边,边跳边唱起宴席曲。这类宴席曲的曲目很多,既有恭贺婚礼的特定歌曲如《恭喜曲》等,也有歌手们即兴而唱来自当地小调的各种题材歌曲,如《青溜溜青》《方四娘》等;小伙子们的表演风趣幽默,舞姿潇洒并具有感染力,带动着围观人们也随节拍应和,给喜气洋洋的婚礼更增添了热闹欢快的气氛。此外,在保安族的婚礼宴席场上,与载歌载舞的宴席曲交错表演的,还有一种称作“打调”(也叫“打搅”)的民歌。这是一种说唱性较强并带有插科打诨性质的歌曲,通常在一段宴席曲之后由一人出场表演,所唱内容广泛但一般会有一定的故事情节,一首曲调可反复填唱不同的唱词,歌词即兴性强且非常夸张、诙谐,甚受人们欢迎。较具代表性的“打调”曲目,有《大刘三、小刘三》《打帐主》等。
保安族是我国西北地区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东乡撒拉自治县等地。学术界认为,保安族是由13世纪随“西域亲军”而来的蒙古人,长期与周围的回、东乡、撒拉、藏、汉等民族交往、通婚而形成的族群,历史上曾被称作“回回”、“保安回”等。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个“西域亲军”的蒙古人后裔,逐渐在语言、传统文化习俗乃至音乐上与当地的回、东乡等民族相趋同,具有较强的多元混生特色。
除了以上歌曲,保安族日常生活和劳动过程中所用的民歌还有很多。比如,与当地汉族劳动号子相近似的打夯号子、连枷号子、拉木号子等,其中以打夯号子最常见。人们生活中随口可唱的娱乐性小调,如《四季青》《五更哭》;各种酒席场合中唱的酒令歌或酒曲,如《尕老汉》《数麻雀》《清清亮亮一杯酒》;为孩子们所有的短小活泼的儿歌,等等。这些内容丰富、品种多样、风格杂糅的民间歌曲,为保安族的传统音乐文化增添了许多色彩。
保安族民族艺术概述
花儿
保安族的传统民歌,以其生动鲜明的语言,贴切的比喻,优美的曲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这些民歌分为花儿、宴席曲、号子、小调、婚礼歌等类型。保安民间“花儿”,在“回汉花儿”的基础上,又吸收了蒙古族、藏族民歌的艺术特点,高亢嘹亮,并带有颤音,由低转高,婉转动听,独具特色;其内容和形式也十分丰富。
保安民间花儿尤以用汉语演唱的“河湟花儿”为主;号子用保安语和汉语两种语言演唱,如《拉木上坡号子》就是完全用保安语传唱的。保安族花儿的令调主要有“保安令”、“水红花令”、“三起三落令”等,歌词一般以四句、六句式为多,也有五句、八句式等,由所表达的内容来决定。保安族花儿的内容大体上分为:反抗旧社会统治阶级压迫剥削的花儿;表现保安族社会生活的花儿;表达保安族青年男女真挚和坚贞不渝爱情的花儿;追求新生活的花儿等。其中爱情花儿内容丰富、数量多、艺术性比较高,在保安族花儿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宴席曲(www.bmfsm.com)
保安族的舞蹈刚健有力,节奏明快,感情豪放,既带有蒙古族舞蹈的传统特征,又巧妙地吸收和融汇了汉、回、土等民族歌舞的长处,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舞蹈《保安腰刀》曾获1980年全国少数民族文艺调演优秀节目奖。
宴席曲是保安族举行婚礼时,在宴席场地演唱的一种民间传统乐曲,曲调优美,欢快明朗,节奏性强,有时还伴有简单的舞蹈动作,一般在青年男女新婚之夜演唱。宴席曲没有道白,没有乐器伴奏,纯属清唱。代表性的宴席曲有《恭席曲》、《白丝布汗褡》。
民间故事乐器
过去,保安族虽无正规的文字,但民间口头文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神话故事、笑话、传说、格言、谚语等在民间流行都很广。如民间故事《三邻居》和神话传说《神马》等,寓意深刻,影响久远。
保安族还擅长吹奏乐器,其中比比(用竹子做的双筒四孔乐器)和口弦(长一寸左右,重不到一钱,形如三叉,中叉为舌簧,两边为弦架)在民间很普遍。除此之外,保安族经常使用的乐器还有笛、箫、唢呐、四页瓦、二胡、四弦等。
保安族的文学民间艺术
保安族传统花儿的主要内容多为反抗压迫、歌颂爱情,尤以情歌数量多,艺术性更强。保安族人唱花儿有个规矩,即只能在山中、野外唱,不准在家里或村里唱,更不许在长辈面前唱。
2.谚语。保安族人民勤劳智慧和生活经验的结晶,以精练的语言,生动、贴切的比喻,通俗易懂的话语,说明一种深刻的道理,或者表达一种社会生活的风情面貌。在语言运用上,接近花儿体民歌,不仅语句整齐,音调和谐,富于音乐性,而且便于记忆和流传。
3.宴席曲。也称家曲,包括叙事曲、五更曲、散曲、酒曲、打调待堤材,因在宴席上或家里唱而得名,传承自临夏、青海地区的回族、汉族。是在娶亲等喜庆日子里唱的一种民间传统曲子,歌词丰富、生动,曲调优美、轻盈、欢快清新、节奏感强,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和唱、随唱、问答,也有独唱加和唱、对唱加和唱等。有时在演唱时还伴以舞蹈动作边歌舞。这种边唱边跳的民间歌舞,保安语叫“斗来”。一般比较流行的宴席曲有:《恭喜曲》、《五更哭》、《高大人领兵》、《送哥哥》、《我的亲戚》、《杨老爷领兵》、《白丝布汗褡》等。
4.民间故事。保安族民间故事是通过说唱结合的形式讲述的,内容丰富,生动优美,富于幻想,涉及生活面广,是保安族文化中的珍品。如童话故事《三邻居》;传说故事《神马与保发三庄》、《保安刀》;幽默故事《撒谎者》、《毒若恰孔的报应》;寓言故事《妥勒尕尕》、《阿舅与外甥》等。
5.劳动号子。保安族劳动者在长期生产劳动中,形成的劳动号子主要有《打夯号子》、《打梿枷号子》、《平地拉木号子》、《拉木上坡号子》等。领号者不仅要嗓子好,还要体力过人,要边劳动边领号子。内容多为领号者现场即兴所编
保安族民间文学以口头文学为主,有花儿、谚语、宴席曲、民间故事、劳动号子等。
1.花儿。保安族花儿属临夏花儿,亦称河州花儿,是保安族民歌的主要形式,在保安族民间文学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保安族人人爱唱花儿,他们往往是触景生情,即兴编词,随口而唱。通过精练的语词,比喻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心声,也常为青年男女在倾吐爱情时所采用。
花儿的基本形式是四句,前两句为比兴,也称引向、陪衬句,后两句为本义。其中一、三句结构相同,每句三顿或四顿;二、四句结构一致,每句三顿。四句工花儿的特点是单句单字尾。至于单句、双句的字数、停顿数,则因歌手的语言驾驭能力、文化修养、演唱技巧不同而有所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