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乡族的人们在工艺方面其实也是有着特别的工艺技术, 东乡族的人们工艺品的技术其实都是祖传下来的文化,而你们想进一步的了解下关于东乡族的传统工艺品吗?不妨随大师一起了解下吧。
东乡族的传统工艺品
东乡族的介绍
东乡族是中国甘肃省颇具特色的一个少数民族,其历史、民俗十分悠久,融合发展了多方文化,形成了今天的东乡族。
东乡族主要聚居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的东乡族自治县,少数散居在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乡族地区位于甘肃省的洮河以西、大夏河以东和黄河以南的山麓地带。
东乡族的民歌艺术
聚居在甘肃省境内,其中半数以上居住在甘肃东乡族自治县。其余分别聚居在和政县和临夏县。十
四世纪后半叶由聚居在东乡的许多不同民族成份融合而成的,主要为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人和蒙古人。东乡族有自已的语言,没有文字。大多数东乡族人都兼通汉语,通用汉文
东乡族的民歌独具特色,可分为叙事歌、东乡号子、端斗拉、宴席曲等。
叙事歌,叙事长诗较古老,都是说唱体。大多用东乡语演唱,有时用于伴舞,主要是在婚礼中表演。
东乡号子,有用汉语唱的,也有用东乡语唱的“端斗拉”音乐,曲调属平板山歌,不紧不宽,无大起大落,以其中庸适度而区别于其他花儿。上下乐句略趋于方整,调式多为五声徵调式或商调式。润腔装饰多为倚音,少用颤音。声调高亢、悠长、嘹亮,跳跃幅度大,多采用真假音相结合的唱法。与回族,汉族“花儿”相比较,在旋律上更突出级进和同音反复。但总的来看,与当地的回族、汉族民歌较为接近。(www.bmfsm.com)
宴席曲,一般通称家曲。由民间传统仪式曲发展而成,有散曲、说唱曲、叙事曲三种。
散曲,一般指恭贺、赞美之类的内容,曲调很多,大多一词一曲,固定不变;说唱曲,兼说兼唱,由起头、正文、结尾三部分组成;叙事曲,一般吟唱爱情悲剧故事和生活故事,多为二句式和四句式,可换调演唱。
“花儿”是东乡族人民最喜爱的一朵艺术奇葩,几乎人人会唱,人人会编。它语言精练,情景交融,富有生活气息。是四句一首,前两句为比兴,后两句为本意。每三句各是七个字或是九个字,二、四句多为八个字,樱桃好吃树难裁,白葡萄搭起(个)架来。心里育活口难开,“花儿”里带上个话来。东乡语中把“花儿”称为“端”。“端拉斗”就是“漫花儿”。近一二百年来,“端”在东乡族人民的文化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所以,东乡"花儿"唱道:花儿本是心上的话,不唱由不得自家。刀刀拿来头割下(音“哈 ”),不死就是这个唱法。“花儿”表达了人们的喜怒哀乐,因此,东乡族的"花儿"即兴歌手很多。
此外,东乡族人民还演唱小调和酒曲。小调是指在日常生活中演唱的小型民歌,酒曲是在猜拳行令时演唱的小调。东乡族的小调、酒曲和当地回族、汉族的小调、酒曲无大区别。
东乡族传统工艺品
第二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今起公示,作为东乡的一大特色手工艺——东乡族钉匠工艺,入围第二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东乡文化资源极具丰厚,东乡族口头文学与语言主要分布在该县周边及新疆等东乡族聚居区,传播范围以东乡族生活区为主。2000年,由东乡族学者马国忠、陈元龙负责编注了中国第一部《东乡语汉语词典》,于2002年在福特基金会的支持下,成立了县双语办公室,并在那勒寺小学开设双语教学班试点,为发掘、抢救、保护东乡族口头文学与语言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该保护项目现已申报列为甘肃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东乡族擀毡工艺属民间传统手工技艺,全县境内均有分布,重点集中在北岭、龙泉、董岭、大树等乡,擀毡艺技艺较高的有23人,全县共有擀毡手工作坊2处,从业人员8人,年产擀毡500多条,年销量500多条,年收入2万元;东乡族钉匠工艺是东乡族传统手工技艺,其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在实际生活中有极高的使用价值,重点集中在该县锁南、龙泉、坪庄、春台等乡镇。并征集收藏了钉匠工具,扶持锁南镇马厂村钉匠艺人妥福才在锁南集市设立固定摊点,以继承和保护东乡族钉匠工艺。该保护项目将申报列为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