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辰八字算命最准的免费网站
手机版
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 : 首页 传统民俗 民风民俗 壮族山歌的特色

壮族山歌的特色

来源:要算命网 作者:本站小编 时间:2020-03-19

  壮族山歌简称为“壮歌”,又称“壮族民歌”,一般指壮族人民用壮话演唱的民间歌谣。那么,壮族山歌有什么特色?山歌的来历是什么?山歌有哪些种类?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相关资料,大家一起看看吧。

壮族山歌的特色

  壮族山歌的特色

  壮族山歌的来历

  壮族山歌简称为“壮歌”,又称“壮族民歌”,一般指壮族人民用壮话演唱的民间歌谣。壮歌最早可以追溯到壮族原始社会时代狩猎时的呐喊。虽然呐喊不能算是歌, 但它无疑孕育出了壮族山歌的种子。真正义意上的壮歌应该是从壮族原始社会中的生产劳动和祭祀活动开始,这从现在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中可见一斑。广西壮族古老的歌圩集会和绣球一直流传至今。壮族素以“善歌”著称,壮乡素有“歌海”盛誉。壮民善以山歌来表现生活,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壮族山歌历史悠久,壮民从盘古开天地一直唱到如今,几乎人人能歌善唱,已近“以歌代言”的地步。

  简介:

  淳朴、自然、真实,乡土气息格外浓厚,尤其是结构短小,韵味和谐,琅琅上口,易歌易记,流传方便,使得壮族民间歌谣题材十分广泛,内容非常丰富多彩,艺术表现形式形形色色,生动而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情感分类:

  从壮族著名历史学家黄现璠所撰《谈僮歌》一文和所著《壮族通史》(合著)以及《壮族民间歌谣集》(注1)等论著中可知:壮族古代民间歌谣包括诉苦歌(长工苦歌、媳妇苦歌、单身苦歌、叹苦歌、怨命歌等等)、情歌(散歌、套歌、探问歌、赞美歌、讨欢歌、示爱歌、定情歌、交友歌、发誓歌、分别歌等等)、风俗歌(庆贺歌、祝祷歌、仪式歌、敬酒歌、迎宾歌、送客歌、摇篮曲、哭丧歌、哭嫁歌等等)、生产劳动歌(农事歌、农闲歌、时令歌、节气歌、喜雨歌、苦旱歌等等)、盘歌(又称问答歌、碰头歌、猜谜歌、斗智歌,以对唱形式表现)、历史歌、时政歌、童谣、革命歌曲等等。

  体裁分类:

  主要的有壮话称为‘话诌’、‘话虽’和‘虽条’三种,即‘诗诌’、‘唱歌’和‘诗曲’。此外尚有自由体的山歌,每首无定句,每句无定字,可长可短。诗诌又名‘诗太排’。它是陈述故事之长篇诗歌.有诌人物、诌事物和诌猜谜(壮语称为‘诌鼓要’)等、如诌甘罗、诌乾隆皇.诌祝英白、诌蚊虫。歌词数十句或百句不等.句中五言七言九言都有。唱法是男子唱完之后,妇女同样地重唱一遍.若不会唱或唱错了,就会被对方取笑。反之,妇女先唱亦然。山歌老手才能唱‘诗诌’,新手则不敢唱。故未唱时先问对方是否能唱,不是贸然就唱。唱的人若非聪明有敏才,则难以应付。如‘诌猜谜’,即“鼓要”,男方先唱两句,说一件事物。如唱“声音嗡嗡地进攻,整个一夜都攻不通”给女方猜,答复的人也唱两句:说是‘蚊帐’,这就非有敏才不可。这种歌,今人能唱者已经很少。次为“唱歌”,词句一般是十句八句,较‘诗诌’少,句中限于七言.没有五言九言。所唱的人物或事物,不注重陈述他们的身世,而注重于淡情说爱,如同是唱祝英台,‘诗诌’说她去读书的经过,“唱歌”则说她和梁山伯相爱的情况。所以青年男女最爱唱这种歌,流行非常广泛。再为‘诗曲’,它与‘诗诌’和‘唱歌’不同,歌词每首只限三句,句句七言,唱第二句声音较短,第一第三句声音拉长,男子先唱三句,女子接唱三句,轮流地唱,与前两种男子唱完一条十多二十句后女子才接唱不同。诗曲较前两种歌容易唱,某些地区初学唱的人,多唱它,流行比‘唱歌’更广。壮歌又分无韵的和押韵的两种体裁。有韵的壮歌又有单押腰韵的,有重复句的不重复句的,有脚韵互押的,也有脚韵和腰韵互押的,以及脚韵头韵互押的,尤以后者较为奇特,为各种诗歌所少有。”

  典故:

  壮族歌圩习俗源远流长。传说很早以前,一位壮族老歌手的闺女长得很漂亮,又很会唱山歌,远近的小伙子都想向她求婚,于是老歌手提出赛歌择婿。各地青年歌手纷纷赶来赛歌,以期望被老歌手和姑娘挑中。从此,形成了定期的赛歌集会--歌圩。据说以宁明花山为代表的左江崖壁画,展现的便是秦以前壮族先民骆越举行盛大歌圩的场面。关于壮族歌圩习俗的汉文记载最早见于南朝,其中,不少资料来源于南宁一带的壮族乡野。南朝梁代有记载,在晏城县(今宾阳一带):“乡落唱和成风。”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记载:壮族“男子盛装……聚会作歌。”周去非[/url]《岭外代答》卷四《送老》中写道:壮人“迭相歌和,含情凄惋,……皆临机自撰,不肯蹈袭,其间乃有绝佳者。”书中强调了“自撰”二字,这正是对歌的特征。卷十《飞驼》载:“上巳日 ( 三月三 ) ,男女聚会,各为行列,以五色结为球,歌而抛之,谓之飞驼。男女目成,则女受驼而男婚定。”直到今天,“三月三”仍是壮族最大的节日。明代邝露《赤雅》等书记载“正月初一、三月初三、秋歌中秋节”男女“采芳拾翠于山淑水湄”、“唱和竟日”。天顺进士刘大厦在南宁写的《闻从者谈土俗写怀柬王宪佥》诗中也提到“男女歌谣成卺礼”等,皆描绘了壮族歌圩情景。明清之际,曾有不少诗歌、文章赞道壮族歌圩盛况:“木棉飞絮是圩期,柳暗花明任所之。男女行歌同入市,听谁慧舌制新词。”《武缘县图经》记载:“答歌之日,武缘(今武鸣)仙湖,廖江二处有之,每年三月初一日至初十日,沿江上下,数里之内,士女如云。”解放前编写的《广西边防纪要》记载:“沿边一带风俗,最含有人生意义的,则为歌圩。”例如武鸣的山歌圩长期盛行不衰,在陆斡、马头、小陆、包桥、灵马、王桥、方合等地极为盛行。以农历三月最为面广、规模最大,九月次之,有部分在正月、七月、十月。为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当地人民政府自1985年起,在县城举办壮族“三月三”歌节,每年一届。歌节之日,灵水湖畔,武鸣河沿岸,明秀园、圩场上、公路旁、山坡上,人山人海,简直“无处不飞歌”,壮乡成了歌的海洋。至今,国外已有日本、泰国、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家的学者和民间歌手踊跃前来参加歌节活动。横县圩逢同样盛况空前。横县是广西历史上西瓯骆越人、乌浒人、俚人、僚人、壮人的集居地。历代有“兴歌”、“好歌”之俗,壮人称为“圩逢”,当地汉人称之为歌圩。据不完全统计,横州境内有圩逢38个点,分布在境内各歌圩镇。横县人田间劳作,家庭对语,出口是歌,喜、怒、笑、骂皆是歌。横县歌圩,大都是利用寺庙进行(即庙会)。其中最为盛名是农历四月十四日乌蛮山下的伏波庙歌节,有来自当地各乡镇和南宁、邕宁、宾阳、武鸣、钦州、灵山、合浦、浦北、贵港等县(市)三四万人参加,甚至远及港澳也有专程回来参加庙会歌节活动的同胞。民间歌瑶在横县比较流行,分布在全县22个乡镇。歌瑶来自百姓或出自歌手,只要有兴趣,他们随时随地可以唱,这些歌瑶可分为:劳动歌、堂歌、儿歌、尼度歌、船歌、丧歌、情歌。据史料记载,田阳敢壮山歌圩形成于隋唐之前,是广西最古老、最大的歌圩。每年农历三月初七到初九,都有十余万人自发来到敢壮山,唱山歌、纪念壮族始祖布洛陀。(右上图为田阳三月三布洛陀歌圩上当地壮人与外国人对唱情歌场景--图片摘自平果供电新闻网图片中心)198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将“三月三歌节”定为“广西民族艺术节”。1999年,在民族艺术节上演变发展而成的“广西国际民歌节”更名为“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定于每年的11月举行,由南宁市人民政府主办,至今已办了8届。

   

  壮族山歌的艺术表现形式

  壮族素以“善歌”著称,壮乡素有“歌海”盛誉。壮民善以山歌来表现生活,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壮族山歌历史悠久,壮民从盘古开天地一直唱到如今,几乎人人能歌善唱,已近“以歌代言”的地步,因而壮族山歌的表现形式淳朴、自然、真实,乡上气息格外浓厚,尤其是结构短小,韵味和谐,琅琅上口,易歌易记,流传方便,使得壮族民间歌谣题材十分广泛,内容非常丰富多彩,艺术表现形式形形色色,生动而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壮族著名历史学家黄现璠所撰《谈僮歌》一文和所著《壮族通史》(合著)以及《壮族民间歌谣集》(注1)等论著中可知:壮族古代民间歌谣包括诉苦歌(长工苦歌、媳妇苦歌、单身苦歌、叹苦歌、怨命歌等等)、情歌(散歌、套歌、探问歌、赞美歌、讨欢歌、示爱歌、定情歌、交友歌、发誓歌、分别歌等等)、风俗歌(庆贺歌、祝祷歌、仪式歌、敬酒歌、迎宾歌、送客歌、摇篮曲、哭丧歌、哭嫁歌等等)、生产劳动歌(农事歌、农闲歌、时令歌、节气歌、喜雨歌、苦旱歌等等)、盘歌(又称问答歌、碰头歌、猜迷歌、斗智歌,以对唱形式表现)、历史歌、时政歌、童谣、革命歌曲等等。

   

  略论富宁壮族山歌

  一、富宁壮族山歌的“源”与“流”

  山歌文化的“源”是山歌文化的酝酿因素或者成型因素,是最小的、最原始的山歌文化丛体。有“源”才有“流”,“流”始于“源”。在唐宋以前,富宁境内壮族只有侬、土、沙三个支系,明代以后,广西壮族多因饥馑、兵荒而陆续迁入,辟居山地,种植旱粮,经过千余年来的各种交流融合与繁衍生息,成为富宁今天居地广阔,人口众多的主体民族。所以说,富宁壮族山歌文化与广西壮族山歌文化有着同源的关系。

  坡芽歌书,来源于网络

  广西壮族在迁徙到富宁繁衍生息的同时,也带来了自己的山歌文化。富宁壮族各支系在保持本支系内在文化固定性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吸收到其他支系的文化特质,这应该是形成今天富宁壮族歌调各异的原因之一。另外,地理环境的多样性也影响了富宁壮族山歌文化的发展。“自然对个人以及通过个人对整个民族的体质和精神的影响,是起决定作用的。”①富宁县处滇东南岩溶高原向广西、越南倾斜地带,六韶山系控制全境,山地占96%,水系分属右江与红河。四季如春,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这些地理环境、气候等因素对富宁壮族人民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形成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塑造出了富宁壮族天性善良、温柔、质朴、多情的性格和气质。而“一定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和劳动旋律是构成民歌曲调的主旋律的主要因素。”②。

  壮族称山歌为“分”,因地域不同而调子不同。归朝一带的山歌,以“啊里呀”为衬词,音调欢快,简洁,是富宁壮族有代表性的山歌;阿用、剥隘一带的壮族山歌,音调深沉;而流行于郎恒、板仑一带的壮族山歌,主要是女子唱的,音调舒缓悠长,如泣如诉,很适合独自抒发情怀。富宁壮族山歌总体上体现出的是优美、抒情,节奏舒缓自然的特点,时,颜之推的《颜氏家训?音辞篇》中说“南方水土和柔,其音清举而切诣,失在浮浅,其辞多鄙俗。”富宁壮族山歌中虽然也不乏豪迈之音,但与北方的“花儿”和“信天游”的高亢自由风格比起来,显示出仍然是另一种阴柔之美。

  二、内容丰富的富宁壮族山歌

  (一)描写富宁壮族生活环境,表达壮族人民的生活情怀

  富宁壮乡风景秀丽,民风淳朴,许多流传下来的经典山歌,描写了壮乡的优美风光,表达了壮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如流行于富宁郎恒、板仑和广西那坡县地区的《壮乡美》:

  壮乡美,壮乡美,

  壮乡三月是歌节。

  朝阳散金发,壮乡展新颜。

  山青青,水蓝蓝。

  朵朵红棉花儿鲜,

  欢乐的壮乡姑娘,歌唱美丽的春天。

  (二)山歌中充满质朴率真的人性美

  富宁壮族心地善良朴实、热情好客,是一个非常注重亲情的民族。山歌表现出了质朴率真的人性美,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如归朝百油地区的情歌:

  男:别人话少妹说乖,哥哥言多是轻浮。

  女:千载才与哥相逢,言多怎把情说尽。

  男:地里莫让草丛生,田里长稗及时拔。

  女:地里除草盼哥帮,田里长稗盼哥来。

  男:别去妹有家欢笑,哥别流浪独一人。

  女:妹别拿锄下田地,难配哥哥好儿郎。

  男:无奈花儿随风去,千呼万唤也不回。

  女:相遇不易别也难,今生有缘再相见。

  (三)反映壮族青年对爱情的大胆追求,体现了壮族青年朴素率真的爱情观

  从最初见面时的邀歌、探歌、盘歌,到甜歌、信歌、盟歌、思歌、别歌。每一个环节都可通过歌声来表达。壮族情歌表达出了壮族青年男女纯朴的爱情观,甚至有的表露出了男女青年大胆追求爱情的勇气。男青年在某地见到了心仪的姑娘,首先用一首山歌来探听姑娘的情况,这是追求爱情的第一步,也是很重要的一步。男:“初相会,难称呼,妹在哪个山头住?无路可识妹的屋?”如果姑娘有意就会婉转答道:“初相会,我俩歌友来称呼,妹在白云山头住,无晴(情)相见也模糊。”

  (四)描写富宁壮族的生活习俗,表达对各种节日的祝福

  主要包括祝婚、祝寿、迎亲、迎庚等一类的山歌。如迎亲歌,按照壮族风俗习惯,男女双方迎亲时,男方邀请几位男歌手作为伴郎去接新娘,女方也按对等人数请几位女歌手送新娘。迎亲队伍一到,立即遇到女方歌手的挑战。热闹非凡,有时可以对歌对到天亮。如归朝镇的《迎亲歌》:

  娶方唱:养儿难养大,教儿难教成;大成才成力,

  咱公开抢要;没有啥报恩,嫁女给空酬;

  媒人过路来,酒肉才几两,抢要女空酬;

  对不起亲家,待不起父母。

  嫁方唱:一谢又二谢,谢爷奶帮忙;鸭鸡养成帮,

  大猪养成厩,天不亮起来,酿米酒成挑,

  专请人来挑,排队过路来,来到公婆家,

  哪样都喊吃,养众多亲族,养全村小孩,

  对不起爷奶。

  (五)表现富宁壮族热情好客,以酒待客的风土人情

  富宁壮族人民热情好客,家里来客,都以丰盛的酒饭款待。并一边唱着敬酒歌,一边捧着自酿的土酒敬献客人,让客人尽情地喝,尽情地唱。如归朝敬酒歌《敬亲家》:

  男:山侧小溪清悠悠,如今河水同奔流;

  我俩有缘结亲家,敬上一杯姻缘酒。

  女:亲家相逢在今日,喜酒桌上来相见;

  两家有幸结良缘,喝杯喜酒暖心田。

  (六)反映富宁壮族稻作文化,记录地方农事生产生活活动

  壮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经过世代长期劳作,创造出了许多优秀的劳动歌曲。劳动歌曲主要有两种作用,一是协调劳动动作,鼓舞劳动热情;二是对生产经验的记录。如《下种歌》:

  正月风吹紧,二月风吹急;种子该下田,肥料该下地;

  到农忙时节,到除草时节;阳雀声声叫,吊竹花报急;

  田里要施肥,草灰不能少;互相多帮助,弟兄不心焦;

  背粪施河田,没有就去挑;水田要翻泡,牯牛声声叫;

  头晚把田犁,二早去耙田;耙得细又细,一遍又一遍;

  四处撒籽种,四方无人闲;人勤秧苗壮,迎风舞翩翩。

  三、富宁壮族山歌的艺术特色

  (一)表现手法多种多样,句式多以五言为主

  一是赋、比、兴的运用。壮族山歌只要先确定一个内容,就可以随意铺陈。如有年轻姑娘来壮乡时,男青年为了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就先以“姑娘来我村,姑娘来我寨”为开端,一路唱下去,最后才唱到对姑娘的爱慕之情。壮族的性格特点之一,就是在表达自己思想感情时比较委婉、含蓄,所以比兴手法在壮族山歌中得以普遍运用。如富宁县剥隘镇发现的《坡芽歌书》中的第67首《马》,女方唱道:“今夜星斗亮,金与银同熔,马缰绳相扭,银钮把衣扣,我俩讲相爱,谁个来干涉?”反映了壮族姑娘大胆追求爱情的坚强信心。运用这种比兴手法,可以使内容表现得更加委婉含蓄,使被喻物清晰透彻,感情表达淋漓尽致。二是对比的巧妙运用。富宁壮族山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比比皆是。对比,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山歌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如《坡芽歌书》中的第73首《下雪》:“若得哥为夫,腊月下雪粒,坐晒台也暖,四月虽没米,饭不吃也饱,菜无盐也咸,咱成家心甜。”通过对比,表达了女子想与情人常相厮守的强烈愿望。三是夸张的运用。夸张手法的运用在富宁壮族山歌中随处可见,如“想妹想得水难咽,茶饭不思夜难眠;早晚泪水来泡饭,何时能亲小妹脸。”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男青年相思之苦。

  (二)歌调舒缓自然,衬词运用巧妙

  富宁壮族山歌歌调以平调山歌为主,曲调流畅优美,节奏缓慢舒展,音域适中,多用徵、羽、商调式,音调的跨度并不是很大,比较便于歌手的歌唱。这与西北节奏自由,旋律奔放、开阔,扣人心弦、回肠荡气的“信天游”有着非常明显的差别。“信天游”以so、do、re为骨干音,构成三音列;so、do、re、so是主干音乐,构成四音列,各骨干音之间跨度为四度,运用四度音调的间隔及连续两次跳进跳出而形成八度间隔,在节奏等其它因素的协助下,以活泼动荡的旋律音程,把歌手无尽的寂寥、炽热的企盼、哀伤的惋叹、浓重的凄凉等复杂情绪宣泄出来。

  壮族山歌在衬词的运用上很巧妙,或在句首,或在句末,一段之中多处出现衬词。衬词有过渡、铺垫的作用,便于歌手换气呼吸,有利于歌手更加充分展示内心感情。这与广南汉族山歌调有很大的区别,广南的汉族山歌调用每句的后三个字来反复,换气呼吸。有时一首歌中,每句都有反复,有时是隔两句反复一次。

  归朝山歌《敬亲家》

  男:(哝喽啊)山侧小溪清悠悠,

  (哝喽啊)相会河水同奔流;

  (哝喽啊)我俩有缘结亲家,

  (哝喽罗)敬上一杯姻缘酒。(哝喽啊)

  广南汉族山歌《赞美歌》

  男:(哎)远看妹子身穿青,

  走路摇摇似观音;(哎,似观音)

  人人见了人人爱,

  小妹身价值千金。(哎,值千金)

  (三)语言生动形象,朴实自然,通俗易懂

  山歌从出现以来,都是以口语表达为主。口语表达,想表达什么就唱什么,语言朴实自然,容易理解。如“卖老我父要,卖寿我母买;买寿来添老,要老来添老;寿老如月亮,寿多如天星。”这样的山歌,俗中见雅,意到口随,自然成章,让人听了明了清楚,无须思考。

  (四)富宁壮族山歌很注重音韵的和谐与自然

  富宁壮族山歌的歌词不需要押韵,但比较注意音韵的和谐。主要表现在整句中,又主要在最后一个音节。一般前句是平声,后句就是仄声,或者前句是仄声,后句是平声。用这种语感,能使歌词念起来抑扬顿挫,入耳动听。壮族山歌韵律严密,以首尾韵,尾腰韵和尾韵最具特色。其旋律与歌词相结合,能在听众中产生强烈的感染力。除了单声部民歌,还有双声部和三声部民歌。各部之间围绕着主旋律,时而平行,时面交叉,高低相衬,跌宕起伏,悦耳动听。

  (五)从演唱的形式来看,具有样式多样,讲究演唱场合的特点

  富宁壮族山歌有独唱、合唱、对唱。独唱一般唱历史,唱生活,有专门的歌手,传统的内容,可以一直唱下去;合唱,几个人一起咏事咏物,这种合唱,一般是三四个人,以一人为主,先发声,其他人随后跟上;对唱,主要是男女之间交流感情。但这种对唱也多用合唱形式,几个男的跟几个女的对,与汉族民歌一首唱一首答不一样,而是连唱几首,对方再答。内容上主要用于谈情、说爱、祝婚、祝寿、赞美、讽刺、猜谜等等。在传唱之时要遵守约定俗成的礼仪规范,在什么场合就唱什么歌。如情歌,在野歌圩里可以尽情地唱,而在家里,在父母面前,就不能唱。

  四、富宁壮族山歌的困境与展望

  壮族是一个“唱歌民族”,人们以山歌传情达意、求偶恋爱,动辄起歌。然而,在各种文化空前交流撞击的这个时代,民歌作为前工业化时代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是最大众化、也最具本土化特征的艺术形式。随着人们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的改变,在经济和文化全球化的条件下,民歌这种古朴而且稳定性较强的艺术形式发生了许多变化,最明显的则是其在民间的渐渐消逝,不少民歌种类已经失传。虽然官方和民间都有弘扬山歌文化的强烈诉求,但令人尴尬的是,富宁壮族山歌文化和其他山歌文化一样都要面对传承出现断代的困境。

  外界文化的冲击是造成富宁壮族山歌文化传承出现断代的原因之一。山歌文化是在自给自足的经济社会的产物,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唯一的精神生活就是唱山歌,所以壮族的歌会很多,称为“歌圩”。歌圩的日期主要在农历的三月三,又称“陇端节”,但在春节、中秋节以及婚嫁、满月、新居落成等喜庆吉日也都形成歌圩,有时甚至赶集的路上也形成临时的歌圩。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先进文明形态的冲击下,壮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娱乐的形式多了,自古以来的传统逐渐土崩瓦解,“歌圩”逐渐消失,流行歌曲代替了山歌在乡村文化的娱乐位置。年轻人向往外面的世界,只留下年长者在固守着本族的山歌文化,会唱山歌的人越来越少。

   

  隆林壮族歌会习俗

  隆林壮族歌会习俗主要是指“颠罗颠罗那”壮族歌会习俗。歌会因以唱“颠罗颠罗那”歌谣为主而得名,壮族简称“国欢”。“国”,指举办;“欢”,指“颠罗颠罗那”歌谣。隆林壮族歌会习俗以当地历史悠久的壮族歌圩和近年来开展的“隆林壮族歌会”为代表,由此体现出当地壮族的一种民间习俗。

  在南盘江上游隆林各族自治县境内的壮族村寨里,自古流传着一种独特的山歌形式——“颠罗颠罗那”的“欢排”,即排歌,“颠罗颠罗那”内容丰富,且十分规范。 据考,在流行区域里,寨与寨之间相距近百公里,其内容竟相差无几。南盘江北岸贵州省黔西南州布依族村寨也流行 “颠罗颠罗那”,其内容和南岸广西壮族也完全相同。所以,无论相隔多远,壮族、布依族青年男女唱“颠罗颠罗那”都能对答如流,从而体现出当地独具一格的山歌习俗。

  隆林壮族歌会活动值得肯定的是:这次是由政府组织的活动,但是政府并不过多地加入他们的意志。政府所做的是,给群众搭建一个让普通民众自我展示的舞台,参加表演的都是各乡群众代表。尽管很土,但是很真实。不象广西其它地方的节庆活动,政府大包大揽,花大钱请外来。隆林政府在隆林县城广场其其它街道建起木制的富有民族特点的歌台,请民间歌手上台自由演绎。在我看来,隆林壮族歌会和云南马关壮族三月三活动一样,为各地类似活动的举办树立了良好的典范。隆林各族自治县壮族群众传统的“三月三”佳节,当天上午,在该县新州镇央索街,一场淳朴的壮族婚嫁山歌《哈勒·叠贝》壮族婚俗专场表演拉开序幕,身着民族服装的壮家儿女,心怀喜悦唱响山歌欢庆“三月三”。歌会现场人山人海,八方宾朋云聚歌场,场面热闹非凡。此次为期两天的“三月三”歌会,有《哈勒·叠贝》壮族婚俗、壮戏和山歌对唱等精彩的壮族民俗活动,有来自县内及贵州省安龙县的100多名壮族山歌手登台对唱。

  “颠罗颠罗那”是交际歌,是年轻人到别的寨子作客,应该寨年轻人的邀请而唱的歌。通过唱歌,他们相识,甚至相爱。本村青年人之间没有“颠罗颠罗那”对唱,也就是说,异乡人相聚相逢才使用这种歌式。探亲访友、婚嫁和贺新房酒宴,只要有年轻人就要唱排歌,特别是婚嫁酒宴必不可少。排歌一般是晚上唱,若双方愿意亦可一直唱几天几夜。婚嫁酒宴常在堂中摆歌台,其他一般在家里火塘边对唱。“颠罗颠罗那”忌在野外又寸唱。

  “颠罗颠罗那”是赞美歌。它以客人身份从出门到目的地这一过程为线索,对山川、田野、村庄、房屋以及人们的辛勤劳动、丰收成果等等进行。如果唱得不规范就会遭到人们的指责。唱排歌同时要唱小调。小调是情歌,是对歌双方爱意的表达;小调短小,音调与排歌不同,唱也自由;在排歌对唱中,它既起到点缀作用,又象一根红线牵着双方的感情,它与排歌互相穿插,互为作用,听起来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壮族排歌会

  2007年4月25日,农历“三月三”,隆林各族自治县在新州镇新兴社区举行“颠罗颠罗那”壮族排歌会。歌会吸引了来自新州、革步、金钟山、天生桥等7个乡镇的歌手及西林县和贵州兴义、安龙等地的民间歌手参加。此次排歌会共进行三天,除了山歌对唱外,还有山歌比赛。在歌会开始前,当地群众还与前来参加活动的县领导和各族群众一起舂糍粑、吃糯米饭,现场呈现一派民族团结的景象。

  “颠罗颠罗那”歌会

  2008年4月8日,隆林各族自治县新州镇新兴社区内人头攒动,歌声不断,一台名为《珠江源头古老民歌“颠罗颠罗那”歌会》正在这里举行。来自贵州兴义、安龙及西林、隆林的金钟山、革步、者浪等乡镇近40名歌手前来参加。歌场上,男女青年们随编随唱,以歌会友,以歌传情,唱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三月三”歌会

  2012年3月24日(农历三月初三),正是隆林各族自治县壮族群众传统的“三月三”佳节,当天上午,在该县新州镇央索街,一场淳朴的壮族婚嫁山歌《哈勒·叠贝》壮族婚俗专场表演拉开序幕,身着民族服装的壮家儿女,心怀喜悦唱响山歌欢庆“三月三”。歌会现场人山人海,八方宾朋云聚歌场,场面热闹非凡。

  隆林壮族山歌历史悠久,歌种丰富,曲调动听,人民群众在劳动生活中以歌言志,以歌传情,以歌会友,陶冶情操,提高生活品位,寄托美好向往,和山歌结下了不解之缘。

  此次为期两天的“三月三”歌会,有《哈勒·叠贝》壮族婚俗、壮戏和山歌对唱等精彩的壮族民俗活动,有来自县内及贵州省安龙县的100多名壮族山歌手登台对唱。

姓名:
公历:
时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