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是以大米、小麦为主食的,三餐都会配新鲜的疏菜一起吃的,白族很会淹咸菜的,白族有很多的传统美食的,白族的人是很注重节日的,每到节日都会有很多种应运节的食品,白族以农业为主,种植水稻、小麦、玉米、养麦、蚕豆、薯类。雪梨、柑橘和论茶是著名特产。居住在湖、河地区的白族以稻麦为主粮;居住在山区者,以玉米、养麦、马铃薯为主粮。一起看看白族的传统美食。
白族的饮食文化
白族,大部分居住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散居于昆明、元江、丽江等地。大理自治州粮食作物有水稻、小麦、玉米、薯类、荞麦等,经济作物有甘蔗、烤烟和茶叶。河湖盛产鱼类,山区有丰富的植物和动物资源。白族人以稻米、小麦、玉米、荞麦和马铃薯为主食,蔬菜品种多。还善于腌制肉类和咸菜,还能自制蜜饯、苍山、雪炖甜梅等果品。节庆时,白族喜欢用糯米或小麦、大麦酿造白酒、水酒,平时嗜好酸、凉、辣味饮食。
大理州洱海以产鱼著称,尤以弓鱼最有名。人们喜食沙锅菜。沙锅鱼的做法是将火腿片、嫩鸡块、冬菇、腊肝片、玉兰片、豆腐等十几种原料按比例与鱼放人沙锅内.加上胡椒、八角、盐等调味品,置于火上用微火炖熟,此菜味道极鲜。
大理白族特色美食
“五朵金花”的故乡——大理,是白族的聚居地,素以“风、花、雪、月”四景著称。苍山洱海,南诏古迹,佛教名山,丝绸古道……都是令人心驰神往的游览胜地。作为历史悠久的“文献名邦”,大理还奉献了风花雪月般的白族美食,甚有几绝独树一帜。
酸辣美味砂锅鱼
选用祥云出产的好砂锅,洱海中捕来的弓鱼、黄壳鱼、或鲤鱼加丰富多采的配料炖制而成。上席时以菜叶铺垫的大盘衬垫,锅中沸滚,飘红映绿,色彩绚丽,清香扑鼻。趁热食用,鱼肉鲜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这道名菜的来历,相传于一则轶事:很久以前,大理城有一家饭店名叫“山海酒家”,生意十分兴隆。店里有一个名叫张小三的穷堂相,每天把有钱人吃剩的菜,装在砂锅里带回去煮给家人吃。一日,一富商在店中大宴宾客,剩下些海参、蹄筋、鱿鱼、火腿、冬菇、玉兰片等菜,张小三将它们一揽包干,统统倒进砂锅,带回家中。正巧家人从洱海里捕到一条鱼,他便把鱼剖洗干净放进砂锅同剩菜一同煮,全家人吃后都觉得味道格外鲜美可口。张小三茅塞顿开,自办了专卖砂锅鱼的饭店,结果卖出了名,砂锅鱼从此成为大理白族风味的佳肴。当然,现在你在昆明或大理品尝到的砂锅鱼,其鱼不仅从石缸或玻璃水池里活捞现制,而且琳琅满目的配料:嫩鸡片、鲜肉片、火腿片、玉兰片、腰片、肝片、海参、鱿鱼、蹄筋、菌菇、豆腐、胡萝卜、白菜心、蛋饺等等,都非残羹冷炙,而是新鲜精制的,这样,才确保了砂锅鱼的特质——鲜。由于砂锅保温好,上桌后鲜汤翻滚,香气弥漫。
下酒好菜弥渡卷蹄
弥渡卷蹄像弥渡山歌一样闻名远扬,成为白族人民的传统美食,素以色鲜味美、食法多样、易于贮存深受各族人民喜爱。它以新鲜猪腿为主料,胡椒粉、草果粉、八角粉、茴香粉、红米、白酒、食盐等为配料,先腌后煮,精制而成,可用绵纸严密包裹好,悬挂起来,随吃随取,一次吃不完,可将其余部分重新包好悬挂,十月余色味不变。弥渡卷蹄食法多样,或蒸吃、或煮吃、或煮后凉吃,或单食,或配菜烹制,皆醇香可口,佐餐下酒均宜。更令人悦目的是那胭脂红的色彩,别有一番南疆浓情的意蕴,令人想到朵朵金花俏丽的小脸蛋,不禁赞叹大理山美、水美、人美、情更美了。
酸爽木瓜鸡
木瓜酸而可口,从仲春花落结实开始,到中秋瓜熟蒂落,木瓜都可以蘸糖、盐、酱生吃。最大量的是制成甘草盐木瓜或蜜汁木瓜,生津止咳,开胃健脾,极受老、中、青欢迎。木瓜也用来泡酒,具有舒筋、祛湿、除筋脉拘挛的药用功效。因此,大理州云龙县一带,用其盛产的酸香可口的木瓜烧鸡来防病治病补身,也用来招待远方来客,为客人消疲解乏,强筋健胃。木瓜鸡所用之鸡,必以1500克左右的仔鸡为主料,宰杀腿毛清洗干净后,斩为小块,放入烧热的香油锅里翻炒后,加盐放水煮至七成熟时,加入削皮切丝的木瓜继续烧至鸡肉酥嫩,再加入胡椒粉、草果粉即成。木瓜鸡,汤、肉酸香,味纯美,毫无油腻之感,食后令你胃口大开,通体舒坦。
白族生皮
白族吃“生皮”的**俗,相传始于南诏时期,至今深受人们喜爱。凡是有白族人聚居的地方,一定有人吃“生皮”。屠宰后的猪并不急于用开水烫毛,而是先用稻草或麦秸烧火烤猪的外皮,至猪皮表层发黄,然后才用水洗净。大理一般盛行吃生皮的地区有洱源、鹤庆、大理市周边乡镇等几处,其中洱源的生皮为上品,选材与制作都特别讲究。选取猪后腿肉和里脊、腰脊作为主料,要切得细而不碎,以葱、蒜、芫荽、炖梅、辣子面、酱油等为佐料调蘸而食。蘸水的配制非常讲究,如果蘸水不好,那生皮立马降格了。生皮因为口感鲜嫩、滑爽,且味美甘甜、营养丰富,并且没有半点腥味,千百年来,一直是当地白族群众最喜爱的民间菜肴。无论你走到哪个村村寨寨,只要是有民间红白喜事的场合,餐桌上一定会有生皮出现。
香酥喜洲粑粑
它是洱海边历史名城喜洲的一种小吃。用麦面做成。无论甜、咸,制时皆用上下两层炭火,将锅内油炕着的粑粑慢慢烤黄,烤香直至烤酥。因此,喜洲粑粑的香酥而又软和受人喜爱,且层次分明,宛若苍山十九峰十八溪,美色可餐。
咸辣鹤庆猪肝鲊
这是一道佐餐的荤腌咸菜。用猪肝、猪肚、猪肠子等内脏切碎加粗磨的辣椒面、花椒、八角、草果、浓盐等佐料潮腌而成,汁液成辣,鲜味香浓,摄一小碟蒸熟,一层红油飘然而出,一阵肉香扑鼻而来,引得人口水滴,用筷子挑一点尝尝,咸、辣、香,好一碟开胃的咸菜!烈日般的红色,真如白族人豪放、开朗的性格。
肥而不腻的诺邓火腿
云龙县心灵手巧的白族妇女腌制的诺邓火腿是云南除宣威火腿、鹤庆圆腿之外的三大名腿之一,早在前清时代就经“南方丝绸之路”出口缅甸、印度、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用诺邓出产的“锅底盐”腌制的诺邓火腿,是用肉质细、油脂薄、瘦肉多的猪后腿,真是相得益彰。用诺邓火腿烹制的菜肴有几十种之多,皆色香味美。最简单明了的如火腿荷包蛋,在煎得半熟的鸡蛋上放上一片肥瘦相间的诺邓火腿,反转再煎至火腿熟即成,外焦里嫩、色泽金黄,香气沁脾,是“老外”流连银苍玉洱最喜食的菜肴,不亚于法、意名馔。复杂点的如烧火腿,将煮至熟而不烂的火腿捞出去皮,穿在铁叉上在粟炭火盆上烧烤,边烤边用鸡毛刷蘸鸡蛋清与蚕豆粉调成的糊于其表面,烤呈黄色后再刷,如此三遍,然后将烤黄的火腿切成片码盘。三番五次的烤、切,终于把一块火腿全部分解成片,盘中一时满堆“黄金”,拈一片,皮酥脆,肉肥而不腻,味鲜香浓郁,人口化渣,真神奇也。野味家制,家肴野烹!
雕梅炖梅
雕梅是白族传统名特食品。因在青梅果上雕刻花纹而得名。洱源县素有“梅子之乡”的美誉,当地白族姑娘大都从小就学制作雕梅,因此这项手艺往往成为衡量一个姑娘心灵手巧的标志。据当地风俗,在她们出嫁之前,呈献给婆家的见面礼中,就有一盘精心雕制的雕梅。
炖梅又称煮梅。它以苦梅作原料,浸在陶罐内持续微炖1-2月,待梅色黝黑时即停火食用。炖梅能搁置数年不变味。炖梅是用来做拌凉菜、煮酸辣鱼的调味品,据说它比醋精还要酸。炖梅还是一剂传统中药,民间有“吃杏遭病,吃梅接命”的谚语。内服,用于治疗慢性腹泻、痢疾,还有解热镇咳作用;外用,捣烂后涂敷创伤、疮口,对清毒、生肌均有疗效。同时炖梅还是夏季解暑的饮料,加糖冲释后味道香醇、生津止渴。
云南大理白族传统食品乳扇
白族人民制作乳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400年前,历史上的明、清时期。由于白族人民善养乳牛,牛乳除自己饮用尚有多余,人们便想到了一种,既使牛乳能保存较长时间不变质,又不失去它的营养价值的保存方法,就是将其制成固体如扇子状的薄片晾干,便于适时食用。据清代《咸丰邓川州志》载:“凡家喂四牛,日作乳扇二百张,八口之家足资俯仰矣。”可见,早在清代,白族人民便已制作乳扇,作为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现在,大理的乳扇不仅是当地人喜爱的食品之一。前段时间,由于中央电视台“舌尖上的中国”的报道,知名度更有了大的提高。
乳扇的制作方法是:先在锅里倒入一定量的用木瓜制成的酸水,加温至70℃左右,加入一定量的新鲜牛乳,将锅轻轻晃动,并用竹筷迅速向一个方向搅动,使牛乳变成丝状凝块。用竹筷夹出放冷水内,待稍凉后揉压成薄饼,再将竹筷压入薄饼两边,并向外抻,使之成薄片如扇子状,晾干即可。酸水与鲜奶的比例为1︰2。食用时根据需要,先将乳扇蒸软,切块、切丝、卷筒皆可。
白族人在招待最亲密的客人时,有饮三道茶的习俗。所谓三道茶是:第一道,烤茶。用小炉将茶叶烤热后再泡,其味甚苦。寓意人生道路上多艰辛苦难和不幸。第二道,甜茶。茶中放人蔗糖,配以核桃仁、乳扇为点心。祝愿客人事业甜蜜,万事如意,身体健康长寿。第三道,蜂蜜茶。茶中加入蜂蜜、花椒,味香且辣。既有祝福客人的意思,更希望与客人的亲密友谊长久,能经得住风吹浪打、时间的推移。其中第二道甜茶中,作为点心的乳扇,很受客人的青睐。